3月上旬,银川市获批列入生态环境部第一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城市,为沿黄九省区获批该项目的5个省会(首府)城市之一。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科学分析研究方法,银川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深化认识,梳理思路,明确重点,凝聚合力,着力通过黄河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形成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工作机制,用科技支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首先,关于黄河联合研究驻点跟踪帮扶机制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为深入推进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9月成立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国内一流科研技术力量,按照“1+X”模式组建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形成最优单位牵头、优势单位广泛参与、强强联合、协同攻关的格局。通过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聚焦面上的科技支撑和点上的定向攻关,为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生态环境管理、推动产业化发展发挥有效科技支撑作用。
其次,关于为什么要搞生态环保科研创新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环保科研成果为过去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举例来说,过去十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空气质量指数持续变好,离不开地面人努力的结果,但也有赖于科技进步直接推动了重点区域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治理,使烟气中主要污染物在全球率先实现超低排放,有一组数据,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达到0.9%。可以说过去十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中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发挥了十分积极且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未来的角度看,加强生态环保科研将继续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充足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污染防治工作,明确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科学治污是做到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基础、前提和关键所在,而科学治污又离不开“五个科学”,也就是政策科学、标准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监督科学。此次银川市列入生态环境部第一期“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城市,帮扶团队牵头单位为中国环科院,还有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黄河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华润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深圳)有限公司等6家参与单位。从此,银川市生态保护有了生态环境领域公认的“国家队”组成的“智囊天团”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这是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银川市已联合驻点团队编制驻点跟踪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并成功举办银川市黄河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启动仪式、银川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各项课题任务研究工作有序推进。
最后,关于银川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怎么落地见效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新时代银川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补齐的短板和加固的底板更多,要付出的艰辛与智慧更多,要解决的“疑难杂症”更棘手更复杂。如何发挥好运用好科技帮扶“智囊团”的作用,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调研,做好需求分析。银川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以来,银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巩固治理基础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着生态系统底数不清、水资源紧缺、水环境质量不稳定、水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固废风险隐患大、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程度不高等问题。“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各参与单位和技术团队要凝聚合力,结合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的部署,把调查研究工作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查找影响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的关键问题和重要因素,不仅看到表象,还要深挖根源,查找背后的根源性问题、症结性问题、矛盾性问题,通过广泛、深度的调研,摸清摸透问题需求,找准找实“一市一策”的切入点、突破点和落脚点,打牢驻点跟踪研究的方向基础。
二是深度融合,做好因症施策。要将科技嵌入管理和治理中,破解研究与应用“两张皮”难题,要综合考虑现有技术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科学确定技术路线和帮扶方案,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促进全市污染管理决策和企业环境治理,探索出适用银川市情的生态环境管理做法经验,推动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解决全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疑难杂症”,运用生态环保“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引领支撑银川市精准施策。同时,通过驻点专家团队带动地方环保人才培养、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解决环保科技人才短缺、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激活我市生态环保人才“自我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