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银川段自吴忠市利通区与灵武市交界入境,贺兰县与平罗县交界出境,途经灵武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河道总长83.8公里,占黄河宁夏段的21.1%。黄河治理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银川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立足先行区示范市发展定位,以“六个聚焦”为抓手,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共治,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聚焦规划体系夯实黄河保护顶层设计。将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科学编制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等34个专项规划。出台银川市“三线一单”,划分58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以“一河两屏”为生态坐标,构建“三廊三区”功能布局。印发《黄河干流银川段生态保护治理方案》等,明确黄河银川段生态保护“路线图”,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加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
聚焦“四水四定”破题用水权改革。以水权改革、排污权改革、碳排放权改革成果为黄河生态健康拓展容量,建立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两都五基地”、聚力发展“三新”产业,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以绿色低碳发展呵护黄河生态名片。完成水权交易7笔,交易水量1694万立方米,交易总金额1.448亿元,建成10个用水权改革示范点,完成贺兰县全区首例“合同节水+水权交易”,建成用水权确权交易监管二级平台,用水权确权工作圆满完成,核定农业、工业、养殖业确权水量,全市用水权改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聚焦滩地修复建设黄河生态廊道。投入近3亿元收回黄河银川段两岸滩地18.97万亩,移交市国资委统筹管理,签订《国有河滩地移交及生态修复框架协议》,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实现治水与治绿、治林、治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编制《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修复规划》,启动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修复及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黄河滩地“绿色生态区、生态修复区、滩地保留区”分区管控体系,促进滩区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
聚焦污水资源化促进再生水利用。全市建成运行2座再生水厂,设计处理规模每天40万方,出水达到地表水标准Ⅳ类。建成再生水管道207公里,现有再生水调蓄能力每天达12.7万方,再生水广泛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工业利用、湖泊湿地补水等,2022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44.6%。出台《银川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成立银川市再生水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再生水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推广利用,采取“委托经营+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开展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制定《金融支持用水权改革实施方案》,探索金融支持用水权改革路径。
聚焦河湖长制实现常态长效监管。定期召开全市总河长会议,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建立874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分段管理、监控、考核、问责的常态化责任管理体系,全年巡河超过7万余次,巡河里程22万公里,巡河率100%,解决各类问题83个。实施“河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架构起“党政领导、河长主导、部门联动”的组织体系和“系统治理、跨界统筹、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聚焦建章立制助推流域共治大格局。出台《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对黄河银川段两岸湿地保护区域划定500米区间红线,实行分区分级保护,湿地公园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并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加大《黄河保护法》宣传贯彻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筑牢黄河保护治理法治根基。率先在全国以立法形式将每年6月设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隆重举办首届实践月活动启动仪式,沿黄各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大力支持、一致响应,目前正在加快筹备第二届“实践月”活动,在全流域持续唱响“银川声音”。与吴忠、石嘴山市签订区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以三二支沟为试点实施“南阳实践”项目,黄河银川段上下游水污染风险防范与应急响应能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