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公开表(宁夏康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01-29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表

一、基础信息

单位名称

宁夏康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组织机构代码

22774855-8

法定代表人

何仲彤

生产地址

银川市金凤区宁安大街富安西巷57号

生产周期

270

所属行业

医药制造业

联系电话

3980699-806

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小容量注射剂、片剂、颗粒剂、硬胶囊剂、滴眼剂、眼用凝胶、原料药、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的生产、销售;新药研究开发及技术服务

主要产品

生产规模

羟苯磺酸钙胶囊

10086万粒

美洛昔康片

2390万片

吲达帕胺缓释片

4880万片

滴眼剂

410万支

 

二、排污信息

水污染物

排放口数量

排放口编号或名称

排放口位置

排放方式

主要/特征污染物名称

排放浓度(mg/L )

监测

方式

监测

时间

排放总量

(kg)

核定的排放总量(kg)

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浓度限值(mg/L)

是否

超标

WS00059

纬度38.4经度106.2

环境

悬浮物

22

手工

2017年10月

215

297

30

五日生化需氧量

9.6

手工

2017年10月

35

57

15

化学需氧量

44

手工

2017年10月

245

297

60

氨氮

0.283

手工

2017年10月

8

22

10

总氮

8.25

手工

2017年10月

31

35

20

总磷

0.27

手工

2017年10月

1.1

3

0.5

备注:纳管企业排放总量是以排放口排放浓度来计算。核定的排放总量是指经环保部门许可的排放量。

固体废物

废物名称

是否危险废物

处理处置方式

处理处置数量(kg)

处置去向

滤饼

委托处置

505000

宁夏德坤环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残液

委托处置

3000

宁夏德坤环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其他污染类型

三、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设施类别

防治污染设施名称

投运时间

处理能力

运行情况

运维单位

水污染物

污水处理站

2016年1月

50m³/d

良好

四川兴凯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固体废物

委托处理

——

——

——

宁夏德坤环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其他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环评批复单位

环评批复时间

环评批复文号

竣工验收单位

竣工验收时间

竣工验收文号

综合制剂车间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局

2004年7月19日

宁环验           [2004]05号

苄达赖氨酸滴眼液产业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局

2008年12月29日

宁环表[2008]74号

吲达帕胺缓释片示范工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局

2007年3月15日

宁环函[2007]49号

银川市环保局

2009年5月18日

银环保函    [2009]156号

化学药物新型释药系统技术工程实验室

银川市环保局

 2011年9月7日

银环保审函[2011]249号

污水提标改造项目

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2015年11月19日

银审服(环)函发[2015]

322号

银川市环境监测站

2016年1月

银环监验收字(2016)011号

年产38亿片(支)固体制剂、胶囊剂及滴眼剂生产项目

银川市环保局

2012年9月

2010(106号)

银川市环境监测站

2017年9月

银环监验收字(2017)017号

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备案部门

备案时间

主要内容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公司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正确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或区域环境污染事故,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应急处理、处置,保护厂区及周边环境、居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为依据,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公司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先抢救人员、控制险情,再消除污染、抢救设备,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员工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3.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公司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1.3.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1.4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厂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包括废气、废物、粉尘、噪音排放及浓硫酸泄露等对河水造成污染、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对厂区员工或周围居民的生命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故。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厂区范围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水、废气、固废(包括危险废物)、粉尘、噪音、浓硫酸泄露事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急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等。 

1.5危险辨识与评估 

 厂区如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从物质的属性上分主要有污水、大气;从事故的类型分主要有火灾、废水事故(硫酸泄露)排放、大气事故排放等。 

 最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地方是化学品存储区、生产区、废水处理区等,是防范事故的重点区域。人的操作失误、防护不力、管理措施不到位和工作场所的设备设施存在隐患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事故时,采取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2 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2.1易燃易爆物品

本公司仓库贮存的易燃易爆品、现场特殊生产设备,在搬运、装卸、堆放、使用过程中,若操作、管理以及生产使用不规范,极易着火或爆炸。

2.2其它因素

2.2.1用电事故

公司厂区内电气设备较多,电气网路相对繁杂,而且大功率设备相对较多,如果漏电或绝缘损坏、老化,维修不及时或误操作等,有可能造成火灾事故。

2.2.2.噪声伤害

本厂各种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噪声。操作者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会对操作者的听力、神经系统等产生危害。

2.2.3.粉尘、废气(氮、硫化物)、污水超标排放

    如果本厂在生产过程中粉尘、有害气体、污水超标排放,或硫酸等大量泄露则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3向环境转移途径

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是危险性物质向环境转移的最基本的途径,同时这三种要素之间又随时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空气和水体环境发生迁移、分散稀释和降解转化运动。

2.4次生/伴生污染

根据危险因素分析,本公司危险化学品库房的危化品很多都是易燃易爆品,一旦起火爆炸,都会有易挥发物料、粉尘、有害气体向外环境溢出或扩散,很可能产生伴生/次生污染。

2.5事故危害的分类和分级

2.5.1分类

事故分为二类,一类:火灾和爆炸;二类:一般泄漏、排放。

2.5.2分级

按事故危害程度分级:

2.5.2.1一类:

I级:发生生产控制、设备故障等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

II级:少量可燃液体或气体泄漏起火,在现场能迅速切断泄漏源并扑灭的火险。

2.5.2.2二类:

I级:范围性粉尘含量、烟气有害物排放超标,并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II 级:局部性粉尘含量、烟气有害物排放超标,并对环境造成影响。

3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配备

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消防水池、消防泵、干粉灭火器以及相关应急设施等。

4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公司应急救援小组,由总经理何仲彤任组长,副总经理刘向红、叶青、吴福鸿任副组长,组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滨河厂区应急救援小组由总经理助理何彦晓任组长,张志华任副组长,组员由黄明晓、慈惠、丁波担任。

4.2 各成员职责

4.2.1 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厂区的应急救援工作,协调部门关系。

4.2.2副组长全面协助组长的救援组织、指挥工作,及时报警,及时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向邻近单位通报事故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组长外出时全面履行组长、副组长职责。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

4.2.3生产总监组织各车间经验足、身体好的精干力量组成应急小分队,在组长指挥下进行现场事故紧急处理,解救被困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消除事故后患。事故处理完毕后及时清理现场,马上恢复生产。平时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4.2.4办公室在应急救援时,疏散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保证救援物资、人员畅通。

4.2.5综合管理部在应急救援时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平时及时采购各部门上报的应急物资。

4.2.6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和人资部主要负责事故现场调查取证,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范围,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协助组长、副组长完成事故应急预案的修改或完善工作;负责编制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并将事故报告向上级部门汇报。

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5.1报警

泄漏事故为I 类或I 级的,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应迅速向市主管部门等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在储存、运输中,如操作人员或巡检时发现危险目标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操作人员无法控制时,应立即用电话向公司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组长(总经理)汇报,组长找不到立即向副组长汇报。遇到重大险情时组长、副组长立刻向政府有关部门报警。

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主要负责人电话24 小时畅通。

报警和通讯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 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 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泄漏(暂时状态、连续状态);

c 估计造成事故的泄漏量;

d 事故可能持续的时间;

e 健康危害与必要的医疗措施;

f 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6 风险防范措施
    对已确定的危险目标,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责任制,落实到公司和个人。一旦发生情况时,尽力降低危害的程度。

6.1废水事故排放的风险防范措施

本厂污水处理由办公室和工程部负责沟通和解决。

6.1.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人。

6.1.2实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

6.1.3做好劳动保护具的放置和管理工作。

6.1.4做好安全防护设施管理工作,持续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培训。

6.2粉尘事故排放的风险防范措施

在操作中严格按除尘设施的设定运行参数进行操作和监控,及时发现和掌握运行中的参数变化,调整参数至正常运行范围,使其保持和稳定在最佳运行状态。当判断除尘器现场故障时,应及时通知工程部维修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逐级解决和反映问题,对现场控制的除尘设施,维修人员应严格履行工作标准,及时发现、报告、处理除尘器故障。

6.3废气超标排放的风险预防措施

6.3.1定期进行监测数据比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6.3.2当排放超标时,应及时通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6.4噪音超标的风险防范措施

6.4.1本厂的噪音问题由办公室进行沟通和解决。

6.4.2积极寻求新材料、新技术对厂界噪音进行降噪处理。

6.5发生物料泄漏后的具体预防及应急措施

针对物料泄漏、废弃物排放失控的部位和原因,用提前准备好的沙袋、消防沙等设施,进行覆盖、拦截、引流等措施,启动相应的水泵,以防止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采取相应的回收、吸附等措施清除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重点保护污水处理装置正常运行,一旦泄漏物料进入污水系统,将事故废水切入事故蓄水池,以防污水排入附近水环境,造成超标排放。

生产车间等应有备用防护服,面罩,以及手套、氧气瓶、应急灯等相关的救生装置若干,以应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需要。

7 人员紧急疏散、撤离与救助

7.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方式、方法

当发生重大爆炸或泄漏事故时,由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实施紧急疏散、撤离计划。事故区域所有员工必须执行紧急疏散、撤离命令。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应立即到达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域,指导警戒区内的员工有序的离开。警戒区域内的各班班长应清点撤离人员,检查确认区域内确无任何人滞留后,向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汇报撤离人数,进行最后撤离。当员工接到紧急撤离命令后,应对物料进行安全处置无危险后,方可撤离岗位到指定地点进行集合。

7.2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发生重大事故时,可能危及周边区域的单位、居民安全时,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引导相关人员迅速疏散至安全地方。

7.3消防设施

厂区内应设置水消防系统、干粉及泡沫消防系统,并满足消防水用量、泡沫及干粉灭火器用量。

7.4应急通信、报警及照明

整个厂区的报警系统采用消防报警系统、手动报警和电话报警系统相结合方式。在防爆区内选用防爆型照明灯,正常环境采用普通灯。

7.5救援设备、物资及药品

公司的汽车配备专职驾驶员,随时可作应急之用。厂区内危化品仓库均配备所需的个体防护设备,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公司配备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消防水池、消防泵、干粉灭火器以及相关应急设施、应急物资如防毒面具、耐酸防化服、防酸面罩、耐酸手套、耐酸雨鞋、应急车、检修工具、急救药品等。

7.6急救、防护措施(主要针对硫酸泄漏)

7.6.1急救

7.6.1.1皮肤接触:用湿布擦去硫酸,脱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严重者应就医。

7.6.1.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到医院就医。

7.6.1.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予输氧,或者用2~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如有不适者应就医。

7.6.1.4食入:误服者用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并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7.6.2预防措施

7.6.2.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蒸汽或烟雾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或供气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如正压式氧气呼及机或空气呼吸机)。

7.6.2.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7.6.2.3身体表面防护:穿防酸服(防腐材料制作)戴橡胶手套。

7.6.2.4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酸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7.6.2.5在有硫酸作业时,必须穿防酸服、橡胶手套和护目镜,否则,可有权拒绝作业。

8 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8.1事故救援工作结束的确定

当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事故现场处置已完成,现场监测符合要求,由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宣布事故应急工作结束,并进行事故现场的善后处理,对厂区进行恢复、重建工作。

9 公众教育

我公司将负责对公司邻近地区开展公众宣传和发布本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基本信息,加强与周边公众的交流,如发生事故,可以更好的疏散、防护污染。采取的方式:口头宣传等。

10 演练计划

10.1演练分类及内容

10.1.1演练分类

(1)组织指挥演练: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以组织指挥的形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任务的演练;

(2)单项演练:生产车间组织应急小分队开展的应急救援任务中的单项科目的演练;

(3)综合演练:由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按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开展的全面演练。

10.1.2.演练内容

(1)事故应急处置抢险;

(2)通信及报警信号的联络;

(3)各种标志、设置警戒范围及人员控制;

(4)厂内交通控制及管理;

(5)向上级报告情况及向友邻单位通报情况;

(6)事故的善后工作。

10.2预案评估和修正

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经预案演练后应进行讲评和总结,及时发现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进的措施,对预案有关程序、内容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单位:银川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单位:银川市环境信息中心
办公地址:银川市兴庆区北京东路119号
联系电话:0951-8679809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1000022
ICP备案号: 宁ICP备190011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1185号
网站地图